有事它真上,这家风电整机商,能处!
作者:每日风电 2022/02/23 浏览:3613 企业

日前,《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下称“规划”)正式印发。关于海上风电,规划提出,将聚焦打造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,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。此前发布的《山东省能源科技创新“十四五”规划》中,也指出山东省将力争“实现‘十四五’海上风电技术重大突破”。

 

千里之外,生于内陆、长于海上的一家风电整机商,也在其“十四五”规划中表达了其在海上风电的雄心壮志。2021年11月15日,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中国海装”)发布的“十四五”规划中提出,向海图强,建立海上风电技术创新领跑地位。

 

二者,不谋而合。

以海为媒 逐梦深蓝

 

近年来,在全球绿色浪潮与我国“双碳”目标的双重加持之下,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在热烈声中不断加快步伐。而这其中,海上风电更是成为了香饽饽,预计到2030年我国海上风电总装机量将达到66.5GW,一时间,群雄毕至。

 

布局与深耕海上这条路,中国海装在多年前已率先出发。中国海装位居山城重庆,却是一家与大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风电企业。自2009年承建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来,依托母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强大的海工底蕴,秉承让科技创新成为核心源泉的初心,牢记打造我国海上风电技术高地的使命,中国海装砥砺奋进,创新不止,为我国海上风电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。

 

2008年

启动5MW海上风电机组研制

2009年

5MW项目获得科技部项目支持,开始组建行业唯一的“国家海上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

2012年

2台5MW机组并网运行,创全球风轮直径最大、单位千瓦扫风面积最大、安装及并网最快等诸多第一

2014年

完成国内首个海上整机功率曲线和载荷测试、电能质量测试;国内首家通过海上风电低电压穿越测试,成为国内第一个获得海上风电型式认证的主机厂家

2015年

H171-5MW海上风电机组立项研发,5MW获取批量订单

2016年

5MW批量海上风电机组下线,制定《海上风电防腐国家标准》

2017年

自主设计研发的主梁为碳纤维真空灌注、主梁厚度及长度国际第一的83.6米叶片下线,匹配当时全球风轮直径最大的中国海装171-5MW机型

2018年

H171-5MW年满发小时数3957h,创造III类风区世界纪录,获得2018年度最佳机型奖;同时,5MW首个批量首年全场年等效满发小时数近3300,位列全场第一;同年,国家工信部《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》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立项成功

2019年

全国风轮直径最大的210-10MW获设计认证

2020年

获200余万千瓦海上订单,相继完成6MW、8MW等机组研制

2021年

自主设计研发的全国最长的102m叶片下线,匹配中国海装H210-10MW机型,该机型于9月17日下线。10月,H256-16MW海上风电机组获设计认证,并于风能展发布。国内首个深海浮动式风电项目各项研制生产工作完成,22年初将完成示范应用

 

2008年到2021年,十三年大兆瓦海上风电机组研发设计及运行经验,使得中国海装成为国内唯一持续且稳步推进大型海上风电机组研制、示范、应用的整机企业;从机组研制到示范运行,从认证测试到牵头制定国家标准,在海上风电领域,中国海装始终以自主可控作为核心,创造了一项项全国和全球纪录,打破了国外的技术的垄断,引领了国内海上风电行业的发展方向,带动了大型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发展,有力促进了国家海上风电发展战略的落实落地。

逐风踏浪 守正创新

 

山东是海洋大省,拥有3300多公里海岸线,在海上风资源、海洋产业、海洋科技等方面优势突出,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地之一。

 

《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“十四五”规划》中明确,将着力打造山东半岛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,形成规模化、基地化效应,逐步推动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,推进漂浮式风电机组基础等技术创新应用。对于规划要求,显然,中国海装已做好准备。

 

大型化,自主可控。大兆瓦海上机组是必然趋势。山东海域海上风电资源广泛,风资源条件良好,在海上机型更新换代十分迅速的潮流下,10兆瓦级及以上机组已经收获批量订单的基础上,小兆瓦机型已不能满足山东海域市场需求,加之海上风电已进入平价时代,须向大兆瓦海上机组迈进。

 

中国海装以成熟产业配套、先进技术集成、综合效益最优、平价建设适宜的思路,采取“全要素耦合整机一体化设计技术”,对机组进行风轮、传动链、塔筒、地基一体化建模,引领了海上大型化机组的发展方向。从创造多项纪录、运行效益大幅领先的H171-5MW,到获得大量市场订单、破冰海上平价的H220-8MW和H210-10MW,再到2021年获得认证的H256-16MW,中国海装已掌握海上风电机组关键核心技术,实现了自身技术的自主可控,带动了大型海上风电产业链的发展,充分诠释了风电“国家队”的责任与担当。

 

智能化,创新服务。在智慧服务方面,中国海装大兆瓦海上机型通过全域感知、自学习、自适应、协同决策,实现了单机、场站、场群等层级的智能。机组搭载激光雷达智能测风系统,采用耦合式海上风电机组自适应控制方法、全域变桨、叶尖速比跟踪、智能启停、智能偏航、转速包络、尾流协同控制等技术,以及行业独有的I-BOX全生命周期数据记录系统,相比关键部件降载约5%~10%,整机效率较行业同类机型提升1.5%~2%。同时,依托中国海装LiGa智慧系统搭建的智能运维平台,覆盖风资源评估、全生命周期智能诊断预警、运维策略自主优化及自动调度等专业平台,可提供一体化智慧运维解决方案,实现“线上统筹管理、线下精准维护、集中+分散运维模式”项目运维模式。

 

深远海,阔步前沿。随着陆上风电场不断开辟,向海扩展成为必然。而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,深海风资源总量约10亿千瓦,相当于两倍的近海风资源,发展潜力巨大,发展深海域海上风电技术势在必行。

 

作为国内海上风电先行者和风电装备行业的“国家队”,中国海装早在多年前就启动了迈向深远海的相关布局。2019年,中国海装申报的《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》项目获得工信部立项,并获批投资15960万元,这是工信部重大专项历年支持项目中金额最大的风电装备研发项目。目前,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机组——中国海装“扶摇号”海上风电机组机组与浮体部分均已成功下线,将于2022年年初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罗斗沙海域完成示范应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该机组应用场址海底地形复杂、夏季强台风频发、浪和流的功率密度也较高,此外海域水深50-70m,机位点平均水深达65m,是国内首台按深远海条件进行设计、工程实施及测试验证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示范样机。

向海图强 未来已来

 

当前,国内海上风电开发主要以能源开发利用为主,而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融合,未来海上风电的发展将从单一能源开发利用向“1+N”综合能源利用发展,如风电制氢、“海上风电+”、海洋牧场等“风电+”以及零碳(低碳)园区、绿色码头、能源岛、智能微网等应用场景将涌现。

 

以浮式风电为例,当前阶段,海上浮式风电装备最主要的应用方式主要为并网型,即是将风电装备产生的电能,通过海底电缆传送至升压站并最终并入主电网。除并网外还可与和海洋氢能、深海养殖、海上旅游、海水淡化等能源和资源多种利用融合发展。

 

以漂浮式海上风电场为中心,待其成熟应用后可与光伏和潮汐能发电、储能装置作为能源供应基础,形成分布式多能互补,打造能源自给自足、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智慧浮岛群,用于海上风电制氢、海洋监测站、深海养殖、海水淡化、供水系统、生活用电、敏感负载等,进一步增强中国海装海上风电全寿周期综合服务能力,为海上风电的多场景应用及装备创新发展打下基础,助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

 

因海而兴,向海图强。作为全球最大的造船集团,中国海装其母公司中国船舶集团近年来在深海养殖,海洋旅游、邮轮及游艇产业、“风电+”等方面结出丰硕成果。而随着“双碳”战略的实施,中国船舶集团更是将风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与应用提升至新的高度。中国船舶集团将立足自身动力装备研制体系完善的优势,发挥海上风电勘察设计及风电机组与核心关键设备配套研发制造、海工作业平台和海洋钢结构设计建造、海洋工程总包建设和全寿期运行服务等全产业链综合优势,利用深远海养殖工厂行业引领优势、氢能源制储运用和智慧海洋领域先发优势,促进“风电+”海洋经济产业链协同发展。
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心怀理想的海装人脚步匆匆。在首批平价海上风电项目中,中国海装连中三元。其中,2021年10月下旬,一场由山东能源集团发起的,面向平价时期的海上风电主机厂竞争性比选中,中国海装以绝对优势中标,双方将紧密协作,共同推进山东省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。

 

“十四五”时期,在“30·60”目标的引领下,中国海装已做好全方位准备,从海上风电的浪潮中汲取更大动能,为山东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、为我国早日实现绿色能源低碳转型,向海图强,阔步进发。

 

来源:齐鲁晚报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本文由中国风电新闻网编辑整理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了解更多风电资讯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chinawindnews投稿邮箱:357531359@qq.com
京ICP备14060144号-3

微信二维码